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恩阳区脱贫攻坚既扶贫又扶志
周星宇巴中日报记者李俊如
若要扶贫,必先扶志。想要致富,需先治心!
这场不胜不休的脱贫攻坚战中,恩阳区在改善贫困群众物资落后的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不断加强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消除“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为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育点对点懒人不再懒
“他去地里给农作物除草了,吃午饭才会回来。现在的他比以前勤快多了。”说起贫困户陈某的变化,村支书刘军由衷高兴。
陈某是明阳镇凤梁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年残疾,妻子去世多年,儿子在外打零工,两个孙女上小学。作为贫困户,他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危房改造、低保、代缴医保、产业扶持资金等。
“在家耍着也能享受这么多政策,有什么不好?”尝到了当贫困户的“甜头”后,陈某“等、靠、要”的思想开始作祟,逐渐成了全村出名的“懒人”。
如何转变他的这种思想?加大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其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思想。
“大叔啊,你再这么耍起,这辈子估计就完了!”作为结对帮扶联系人,杨熙第一次到陈某家走访时,就用了一招激将法。但陈某好像没什么感触。
“帮扶主要是帮助贫困户抛弃‘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树立自我脱贫的信心,让贫困户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角’。”杨熙不死心,又让陈某的2个孙女和在外打工的儿子做工作:“家里条件好了,孙女才会经常在家陪你。”
在长达半年的交心交流后,陈某渐渐转变了观念。“我以前糊涂啊,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要知道好歹,自力更生找出路。”如今,他自己动手硬化了院坝,修建了厕所,并发展果蔬产业。
“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扶;想当贫困户,观念难致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在恩阳区,类似的标识标语随处可见。自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以来,恩阳区组建脱贫攻坚教育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院坝,贴连心卡、送宣传画、解微心愿、开坝坝会,为贫困群众讲惠民政策,算收入账;讲帮扶工作,算情感账;讲村社产业,算发展账,真正教育改变了不少像陈某一样的“懒人”。
宣讲心连心传递正能量
“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状态,更要让‘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10月27日,团区委帮扶干部来到下八庙镇石鼓梁村贫困户卫存甫家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感党恩,共同憧憬美好生活。
“帮扶干部来我们村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递了发展的正能量。”石鼓梁村支部书记杨荣国说。
不止是石鼓梁村,11月2日,团区委又在其另一结对帮扶村三汇镇小水河村,召集帮扶对象、部分村民代表和党员20余人,开展“忆变化·感党恩”党课宣讲活动。宣讲人员紧密联系区情、镇情和村民的实际生活,一起回顾了脱贫攻坚以来小水河村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谋产业、促发展、惠民生的历程,畅谈了道路交通、安全住房、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等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情到深处,心结自解。小水河村贫困户何玉福深有感触:“扶贫干部太辛苦了,我们要有感恩之心,自立自强,争取早日脱贫。”
“宣讲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把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同步奔康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来,让大家对今后生活、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团区委书记赵敏男介绍。
同时,恩阳区依托“农民夜校”“院坝会”等载体,全域全面组织开展感恩教育和脱贫光荣等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打开了制约贫困的“思想枷锁”。
引导人带人榜样树新风
“评为脱贫示范之星,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是党让我脱贫致富,是帮扶干部让我摘了‘穷帽子’,我一定要把感恩之心化为实际行动,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在下八庙镇安居村表彰会上,“脱贫示范之星”刘秀英自豪地说。
刘秀英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病去世,只有初中学历的儿子苦于缺少技术,找不到稳定工作,看不到希望的儿媳于2015年离家出走。被识别为贫困户后,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到刘秀英家走访,帮助她制定脱贫规划,鼓励其增收脱贫。
如今,刘秀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了50只鸡、4头猪,儿子也外出务工,为提高收入,刘秀英还到就近的建筑工地打小工,补贴家用,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脱贫示范之星”。
“我们评选‘脱贫示范之星’,就是要给乡亲们树个带头的标杆、学习的旗帜。”安居村支部书记蒲光敏说,“脱贫示范之星”的评选就是要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在全村贫困户中营造人人争当脱贫致富能人的氛围。
“在刘秀英的带动下,村里已有20名贫困户脱贫摘帽。”蒲光敏说,如今,村民有关发展致富等方面的问题都来请教刘秀英,她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
脱贫攻坚中,恩阳区通过开展“道德之星”“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规范农村习俗,弘扬恩义传统,树立“贫困可耻,脱贫光荣”的好思想。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4个、市级30个、区级129个,培育“脱贫示范之星”182人、评选“四好”星级示范户442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