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宇巴中日报记者李俊如
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公路,宛如银蛇玉带在两山之间穿梭起舞,公路两旁,一座座新居掩映在薄雾与山水间,数百亩莲藕、玫瑰、芦笋等产业基地片片相连。深冬时节,走进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一座精致的幸福美丽新村呈现眼前。
恩阳区成立五年来,农村改革发展探索从未停步,乡村变化日新月异,一幅幅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调结构兴产业
绿色发展路子宽
“产业发展是盘活农村经济的基础,而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转型。”时值隆冬,在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村委会里,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现场却热火朝天。
村支部书记陈仕明最先发言:“这几年村里要是还继续种红薯、种玉米,大家脱贫摘帽肯定困难得多,农业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
要兴村,产业发展是关键。去年6月,天良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发展了400亩优质芦笋,其中大棚芦笋150亩,还种植了优质沃柑600亩,建成庭院经济示范户47户。
“今年我家流转了4亩土地给合作社种植芦笋,有2000元的收入。我在芦笋合作社打工,一年还有1万多的收入。”细算收入账,村民鲜文富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恩阳区委、区政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建设芦笋、川明参、莲藕等8个万亩产业园区,推行“新型经营体+农户”等模式,创新建立“152”“三双”等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在产业链上分享收益。
建新村留乡愁
生态宜居风光好
在上八庙镇来凤村远眺,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树木葱茏。近观,泥黄色墙面,青色的屋顶,富有川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在蓝天白云下格外美丽。入户,三五人家住在一起,孩子在一起游戏,老人在一起聊天,邻里相望,其乐融融。
“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要留住乡村留下根,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上八庙镇党委书记陈政说。
2016年开始,来凤村通过原貌整治,不填塘、不砍树,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三合院、四合院新居,突出了本地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让昔日偏远乡村摇身成了旅游休闲宜居地。
据悉,恩阳新区成立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将来凤村、罐子沟村、七颗石村等村定位于打造融“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社区”于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现代农业观光园15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65个、乡村旅游合作社20余家,真正让农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培先进树典型
移风易俗乡风新
“我推荐高家映!他以前当村校教师的时候,总是帮助我们,又出钱又出力。”一张长桌、几条矮凳,山脚下的一处农家小院内热闹非凡。
这是青木镇平桥村每月一次的“道德之星”推荐现场会,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评,让平凡人讲述身边故事,感染身边人。
“每逢村里大事小情,这些‘道德之星’不仅自己处处当模范,还带领村民一起干。”平桥村支部书记朱宏才介绍,村里还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大力倡导节俭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让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中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吹遍全村每个角落。
近年来,恩阳区通过开展“道德之星”“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规范农村习俗,弘扬恩义传统。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4个、市级“四好村”30个、区级“四好村”129个。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恩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宁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向纵深,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