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警”守护乡村安宁
——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法治扶贫工作纪实
如何打造平安和谐新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紧扣自身职能,创造性开展“一村一警”法治扶贫模式,让每一名民警挂联一个村(社区),宣讲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精准帮扶施策……将法治扶贫贯穿于脱贫攻坚各环节、全过程,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效果。
职责定位
让工作开展更扎实
今年3月,巴中经开区兴文镇双桥村村民巨某认为拆迁款过低,多次向巴中经开区管委会等部门提出无理要求,甚至以喝农药、爬挖掘机等方式阻碍扶贫工程建设。
挂联民警王英旭得知此事后,根据多方调查,了解到巨某的拆迁赔偿符合政策,并为他进行了详细讲解。但巨某依然不理会,继续妨碍工程建设。“为确保项目尽快完工,我们果断采取了措施,对巨某依法拘留9天。”王英旭说,“化解基层矛盾,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是我们的责任之一。”
今年以来,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将“一村一警”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根据辖区41个村(社区)的人口、治安状况、经济发展情况、企业、项目多少和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多寡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各村(社区)的挂包部门及民警,明确各自职责及要求。
工作中,该局要求民警要带着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紧紧抓住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急需急盼的事情一办到底,把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收集、反馈,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使公安工作更加顺应民意、惠及民生。
让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是“一村一警”的日常工作。今年以来,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民警实现对辖区所有村一对一挂联,开展法治宣传13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56起,为护航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警力下沉
打牢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以前村里发生事情才有民警来,现在民警隔三差五来村里,除了排查矛盾纠纷,还了解我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这是巴中经开区41个村(社区)老百姓最大的感受。
为了打牢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将驻村民警的五大职责印发至各村(居),将驻村民警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照片在村(居)委会予以公布上墙,促进民警工作更接地气,和老百姓“粘”在一起,及时掌握村内治安动态,了解群众需要,主动提供服务,使农村地区的见警率、管事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巴中经开区实施的“一村一警”,使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围绕群众关注的小案件、小纠纷、小隐患等小问题,采取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庭等方式,推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使“一村一警”工作赢取群众信任支持。
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一村一警”新型警务战略,紧紧抓住农村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等环节,逐步解决了民警基层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灵的问题。如今,人口管理常态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群众工作日常化的新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模式在巴中经开区已全面铺开。
真情帮扶
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
59岁的宁发兴是巴中经开区兴文镇双桥村贫困户,早年因意外事故导致脊椎变形,丧失了劳动力。从那以后,为治病,他家债台高筑。土坯房摇摇欲坠,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这是结对帮扶干警张绍敏第一次去宁发兴家中看到的场景。
自结对帮扶那天起,张绍敏暗下决心要让这家人过上像样的日子。买洗衣机、筹集医药费、定期为宁发兴正在上学的女儿打生活费……只要是张绍敏能做的,第一时间就为宁发兴办好。就连宁发兴家过年吃的饭菜,都是张绍敏和妻子一块儿下厨帮忙做的。
物质方面的帮扶张绍敏尽力而为,但最让他担心的是宁发兴的女儿在性格上的缺陷。原来,因家庭长期极度贫困,宁发兴的女儿极度自卑,走路低着头,不敢与人交流,也从不敢大声说话。
“决不能让贫困代际相传。虽然他的女儿现在是一名中学生,但终有一天要融入到社会中,必须想办法帮助她自信起来。”为提高宁发兴女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张绍敏和同事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主动与她交流、谈心,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经过近一年的反复开导,宁发兴的女儿已不再自卑,遇到熟人会主动问好,烦心的事也会主动向民警倾诉。这在帮扶干警看来,是一个喜人的变化。
一本工作日志,一次次走访,一件件问题得到解决。入户走访中,巴中经开区公安分局民警积极回应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事件,及时处理、协调帮助解决群众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就积淀多少感情”,这是帮扶干警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群众对公安工作新期盼的回应。(魏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