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南江县“三到三免”法治扶贫工作纪实
今年以来,南江县通过开展法治宣传到位、法律服务到位、依法治理到位,公证免费办、顾问免费派、“官司”免费打“三到三免”活动,优先建立覆盖建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精准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强化法治宣传
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11月30日,在南江县朱公乡斜岩扁村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书架上放满了《法律进乡村》《外出创业人员法律知识》《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知识读本。“这些法律知识读本都是以故事、漫画的方式撰写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南江县司法局负责人说,“跟老百姓讲法律,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才能达到宣传效果。”
提起法治宣传,斜岩扁村村民陈某某深有感触。由于丈夫瘫痪在床,自己年龄也大了,丧失了劳动力,没有收入来源,儿女却不管不问。“儿女不赡养我,我该怎么办?”陈某某怀着疑问查看了法律知识读本,在其中找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我把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法律知识讲给儿女听后,他们深感自责。现在他们都对我很好,争着孝顺我。”
今年以来,南江县纵深开展“N+10”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54场次,现场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2400余人次,设置法治宣传展板22个,悬挂宣传标语4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28万余份,惠及14万余人。同时,依托“法律七进”平台,组织普法讲师团、司法助理员、乡村法律顾问深入建卡贫困村,开展“以案释法”320余场次;利用“农民夜校”开展法治讲座81场次;结合“五送三下乡”到乡镇轮回演出法治文艺节目20余场次。
此外,南江县还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抓住村“两委”干部、基层党员、种植养殖大户、青壮年等重点人群,分类施策开展法治培训,利用村民会议、“农民夜校”、技能培训等形式,以“五化”标准培养村、社“法律明白人”。
免费法律服务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现在政策好,没花一分钱就能办理公证。”11月30日,朱公乡杨岭村村民张洪高兴地说。
张洪是杨岭村的返乡创业人员,今年3月,他在村里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葡萄,并成立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此次主要是对合作社与杨岭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入股分红协议进行公证。“我打了电话后,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来到村里给我办理,很方便。”张洪说。
“只要涉及脱贫攻坚领域的公证都免费,而且上门服务。”南江县公证处相关负责人说。为使法律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南江县将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事项制定成“法律服务菜单”派发到村、社、家庭,由群众根据需求“点餐”,然后由司法行政部门、乡镇的法律专业人士协调解决难题。
“在村里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涉及哪些法律知识呢?”东榆镇战斗村陈建志想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但在土地经营流转上遇到了法律问题,他立马想到村委会张贴着法律顾问的联系方式,随即联系到了法律顾问。
为方便群众遇事找法,南江县在156个贫困村张贴“三到三免”宣传展板、悬挂法律顾问公示牌等方式,对法律援助、公证事项办理流程和相关联系方式进行公示,在《农村法律服务手册》中植入全县各政法部门、执法部门联系方式。
今年以来,南江县全面下放法律援助初审权,尽量减少困难群众办事成本,基本实现“应援尽援”“应援快援”“应援优援”,确保脱贫攻坚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目前,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5786人次,其中解答法律咨询4878件,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54件,帮助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6212万余元。
深化依法治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走进正直镇长滩村,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平坦整洁,农家小洋房错落有致;家家房前都有小花园,树绿花红处处可见。行走其间,移步换景……这里没有城市的拥挤,又有别于农村的无序,令人惊叹。
“村民能住在花园般的村庄里,得益于村规民约。”正直镇法律顾问陈玉忠说,有规矩才成方圆,村规民约就是规矩。要让村民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自觉按规矩办事。而且,通过村规民约,还能使村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服务好村民。而这些,仅仅是南江县深化依法治理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南江县在推进依法治理中,围绕全县贫困村新建改造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普遍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制定“1+N村规民约”,深化村级文明法治创建;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完成全县656个人民调解组织的3116名人民调解员调整、培训工作,依托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组织排查矛盾纠纷4896起,调处案件3312件,化解成功3250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利用“司法E通”“人脸+指纹识别”系统,加强特殊人群管控。(赵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