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红色文物 传承红色精神 开发红色资源
借势革命老区振兴 建设“红色文化核心”
图1: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图2:红军石刻陈列园。
6月28日,《巴中红军文物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在《条例》二稿正在修改,10月中下旬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二审。如果通过,我市文物保护将真正有法可依。
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我市红色文物众多,现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全市在册革命遗址、遗迹908处,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石刻标语等独树一帜。
2012年初,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了文化“引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红色文化核心”的目标,将红色文化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
作为红色文化的延伸,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屡创佳绩,成为我市旅游“红绿”(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两大翼之一,成为开发红色资源、振兴革命老区的重要力量。
记者 李云良
A 保护红色文物 争取资金支持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和首府所在地,巴中与延安、遵义、井冈山等并称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446位将军浴血巴山,留下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万多人英勇牺牲。
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和首府所在地、“红军之乡”、“中国石刻艺术之乡”这些荣誉背后,不可或缺的载体是“红色文物”。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市红色文物丰富而众多。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市在册馆藏红色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件、二级156件、三级2971件;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82处,其中包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等国家、省、市、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红军文物、内化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一直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原则,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市文物局负责人汪信龙说,市文物局将红军文物保护纳入工作重点,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文物保护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实施红军石刻标语保护、文物库房专用设施设备、革命旧(遗)址等文物保护工程,已建成红色专题博物馆(纪念馆)8家,在建一家。
保护修复这些“不言”的革命文物,经费从何而来?7月,市委书记冯键带队赴国家文物局汇报,希望国家文物局就巴中历史博物馆项目建设、重大文物保护项目、馆博单位免费开放等方面给予巴中更大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8月,市文物局编制了《巴中市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方案》《巴中市革命文物抢救性保护立项报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将帅碑林纪念馆陈列布展》,项目所需资金2亿多元,已报请国家文物局,现等待批复;3月,市文物局完成《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规划》,所需资金报请国家文物局,截至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复下拨专项资金223万元。目前,市文物局正在启动第六、七批国保单位《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规划》编制招投标工作。
我市争取资金、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B 传承红色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资金逐步到位,修复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与此同时,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工作也从未停歇。
规划科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以建设‘红色文化核心’为目标的文化强市战略,将红色文化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立足巴中历史及资源优势,我市将红色文化置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三大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有力推动全市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加大财政力度,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区建设:推进长征线路申遗,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修缮了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实施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总体保护项目,完成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等工程建设。
传承有效。全市现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等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通过“请进来”参观、流动博物馆科技展示等形式,向机关干部、学生、部队官兵、社区居民等开展党性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惠及观众500余万人次,扩大了红色文化影响。强力传承红军精神:摄制《苦难辉煌》《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专题片,编辑出版《川陕苏区战史》《石头上的史诗》等书籍,创作《巴山红军魂》《石破天惊》等歌舞。通过宣传带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坚定了群众文化自信。
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按照构建“一城三带两集群”文化产业布局,我市明确了红色文化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街发展路径,有力推动全市红色文化发展。建设红色园区、产业带,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园集聚发展、产业连线成片,围绕建设市南龛文化产业园、平昌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红色经济效益得以显现;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一批红色文保单位为重点,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条、红色旅游景区7个,助推我市2015年旅游总收入130.7亿元。
C 开发红色资 源振兴革命老区
今年8月出台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对以巴中为核心的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有了定位:红色文化传承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在我市,红色资源开发已卓有成效:今年1-8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平均每月参观人数8.6万人,带动每月收入249万元;2012-2015年,平昌县红色旅游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35.6万人,年均增长14.5%,红色旅游综合收入5860万元,年均增长13.6%;2004-2014年,全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54亿元;我市成为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四川省10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自中办、国办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我市认真按照中央、省、市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综合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综合体,着力打好‘红色文化旅游牌’。”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开发红色资源、振兴发展革命老区的行动方兴未艾:2004年以来,筹资5亿元修缮改造王坪烈士陵园,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纳入南龛文化产业园整体建设;形成“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载体,推行旅游标准化管理;打造我市“中国红军之乡”、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等品牌,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博物馆等5大红色景区已实现对外免费开放。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市红色文化发展环境日渐完善,推动革命老区发展的动力日渐强大:全市红色旅游景区交通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标准化管理,提升了我市红色旅游整体服务水平;红色宣传展示能力增强,红色旅游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