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则经济兴,经济兴则社会安。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保障,更是防止返贫的关键所在。然而,发展产业又必然面临项目选择、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难题。若不认真对待,往往会功亏一篑。作为一名南江县北部山区一名基层干部,结合近年农业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经历,谈一些肤浅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贫困山区虽然基础较差,底子薄,但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潜力不容小觑。然而,山区农民多以传统老旧产业为主,模式多为家庭经营,规模小、利润少、市场风险大。经过近年的持续发展,山区农村已逐步从粮食主导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高山蔬菜、优质茶叶、水果干果、苗木花卉、食用菌类、特色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菜牛、黄羊、土鸡、野鸡为主的养殖业,农业产业已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群众也真正得到实惠。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山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民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得到国家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贫困山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主导产品弱,无市场竞争力。大宗农产品有规模无优势,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却有优势无规模。如柳湾乡红珠村,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虽单产不高,但总产量却也不小,人均粮食拥有量不小,据初步估算,该村人均玉米产量600公斤以上,人均马铃薯产量1000公斤以上,但由于没有区域优势,这些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而当地出产的核桃、板栗、木耳、土鸡、黄羊、黑猪、山菌、中药材品质极佳,深受客商喜爱,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但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产量太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可用资金少,产业发展先天畸形。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作支撑,贫困山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主要靠自身资金的原始积累,只能停留在一家一户各自为阵的发展模式上,即使有理想的发展项目,其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也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受到制约。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国家虽为部分贫困村和贫困户注入产业发展资金,缓解了部分群众产业发展压力,但贫困户往往缺劳力、且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资金优势难以快速形成增收效应。
3、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数边远贫困山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虫病防治、检验检疫、自然灾害预防等基础设备尚不齐全,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中间商难以介入,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运输、销售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在基础环节大打折扣,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一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很少,针对特色农牧产品良种培育、病虫防治、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匮乏,难以形成高品质的特色产品。二是机械化程度低,体力劳动仍是群众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产品产量和产值难以提高。三是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很多产业停留在卖原材料上,无精深加工,产品的内在潜质得不到应有发挥,形不成品牌和价格优势,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5、产业链条短,生产经营难成规模。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肥沃,蔬菜、茶叶、水果、干果、食用菌类、中药材品质极佳,土猪、菜牛、黄羊、土鸡等畜牧产品肉质上乘。但因思想守旧、信息闭塞、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缺乏企业支撑和大户带动,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产品多以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形式投入市场,“特色产品”成不了“特色商品”,规模扩不大,效益提不高。
三、贫困山区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发展。把发展产业作为山区经济发展之本,实现由自我消费型向商品经济型为主导方向扭转,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要把特色产品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把经济发展目标定位在生产优质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推动规模经营、实现长足发展,形成独具优势的产业群。
2、加强科技投入,培育主导产品,实现强势发展。按照“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思路,努力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推进贫困山区产业发展。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在品种研发及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二是要引进科技人才,特别是引进对于地方特色产品生产有专长的专业性人才,加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以村为单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形成“一村一品”,发挥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实行科学管理,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机制,努力发挥产品的内在潜能和优势,真正把独具特色的产品推向市场。
3、加强结构调整,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改变过去传统的“经年化”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模式,根据地域状况划分特色产业片,每个特色产业片确定1-2个主打项目重点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带,培育产业大户,带动群众参与,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强同相邻地区和同类产业间相互联系,引进龙头企业加入,建立产品深加工企业,努力实现产销一体化,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疏通融资渠道,实现长足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山区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好时机,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以优越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龙头企业入驻,以企业促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和公司良性互动发展,避免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真正将“公司+基地+农户”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出来。与此同时,采取“1+N”的方式(即一大户与N户贫困户结对子)的模式,用好用活脱贫攻坚中的产业发展资金、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扶贫资金,实现优势互补,让资金效益成为产业效应,促成群众同步致富,努力实现农业产业长足发展。(何冬云) |